昨日,有老家是南阳西峡籍的朋友晒了一张图片,原来,他们喝的是伏牛白酒。包装挺漂亮的。
伏牛白,是80年代初(大概是1982年到1986年)横扫郑州所有街边小店的大众畅销酒,好像是卖一块两毛多一瓶。当年楼下二楼的邻居叔叔嗜酒,常常都是一捆一捆的买。
鹿邑大曲、睢州粮液的流行,是之后的事。
我最初以为伏牛白是陇海路上的郑州酒精厂出的,后来忽然发现,竟然是西峡果酒厂出的。彼时的西峡几宝中,除了猕猴桃汁、伏牛白、六味地黄丸以外,还有一家***厂。
现如今,仲景宛西制药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中药品牌。而***厂却因为行业限制的原因,企业早已湮灭,品牌亦消失不见了。
“吃桌”,算不上是咱郑州的特有方言,但却在相当长的岁月河流中,成为了郑州人婚宴包桌的特指词汇。
去吃桌,得随礼。然后全家齐出动,吃饱吃撑再归家。
随之而来的待客一方安排的酒席档次,会成为赴宴宾客饭后评头论足闲话哔哔的持续话题。
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,历来讲究个无鱼不成席的郑州婚宴包桌上,原本偶尔可见的鲤鱼焙面等传统豫菜,忽然就被来势凶猛的清蒸皖鱼,所取代了。
助推清蒸皖鱼的强大力量,是主打生猛海鲜的粤菜对传统豫菜摧枯拉朽般的全面打击。
1994年,金水路上主打豫菜的名店少林餐馆的闭店歇业,将传统豫菜没落凋零的剧情,推至到了珠峰最高点。
大多数对鱼懵懂的郑州人,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知道了鲈鱼鳜鱼知道了多宝鱼知道了东星斑。
虽然无论在任何档次的婚宴包桌上,你都不会看到东星斑的出现,但是,以鱼的价格贵贱,来评判一桌酒席的品味档次,不知不觉间便成为了郑州人最直白最庸俗的评判标准了。
“老王家接媳妇,最后上的是清蒸鳜鱼”,这是夸老王家桌办的好的。
“老李家的老三结婚,搁杜康办的,看住阵势些大吧,结局怼条清蒸皖鱼”,这是说老李家的桌嘬壶的。
有趣吧。
岁月流转波澜不惊,但总会有一些平凡的人、一些细微的事,于不经意间涌上老瓦的脑海,很难褪去记忆。
河南日报社食堂曾经的炊事班长孙守礼先生,原籍长垣,后在开封的老字号饭店学习厨艺。1954年河南日报从开封迁郑的时候,已经成为正式职工的他,跟随报社一道来到了郑州。
孙师傅做的糖醋软熘鲤鱼焙面、扒广肚、炸八块、炒八宝饭、炒红薯泥,味道超赞水平高超,所以,甫一退休,他就被位于健康路上的一家饭店给高薪聘走了。
我来报社上班,正赶上身材低低胖胖天天笑眯眯的孙师傅退休。
虽然没有在食堂吃过孙师傅炒的大锅菜,但我却没少和单位同事在那家叫做华风的饭店,品尝过孙师傅的精湛厨艺。
孙师傅亲手炒制的红薯泥,甜而不腻、浓香细腻。芝麻蜜枣被稍微褪去了滚烫的红薯泥所包裹隐藏,却于齿间的咀嚼回味中,在味蕾中绽放出了绚丽的篇章。
孙师傅去世后,老瓦曾经动过写写他人生经历的念头。结果一问他的子女,都言说孙师傅很少提及自己于烹饪技艺上的学习经历,只得无奈作罢。
这些年,省会郑州的餐饮行业于豫菜复兴的探索实践中,也涌现出了一些知名的餐饮品牌。阿五家的红烧黄河大鲤鱼,解家老家河南菜的野生南湾鱼一鱼两吃,算是把郑州人吃桌一定要吃鱼的习惯,又给找补了回来。
当下的黄河大鲤鱼、野生南湾鱼于器皿呈现上于烹制口味上于售卖价格上,档次水准也算是真正起来了。
民国时期的美食大家梁治华、唐鲁孙笔下,均有过以黄河鲤鱼做糖醋瓦块鱼并以头尾鱼杂汆汤的细腻描述。现如今的红烧做法,更是鱼肉入口饱满浓郁的上佳选择。
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,亦有鲢之美在腹、鳙之美在头的说法。
鲢为白鲢,鳙为花鲢。花鲢比白鲢口感味道好,营养价值高。
《本草纲目》虽掺杂有主观臆想的谬误记载,但李时珍系大名鼎鼎的医药学家,显然更是个资深老饕。鲢鳙的不同肉质特点,就抓的很准确。
于水体清澈水域广袤的南湾湖中自由生长的野生南湾鱼,就是李时珍笔下的鳙鱼(大花鲢)。鳙之美在头,故以单锅红烧的解家南湾湖野生鱼头来佐酒待客,鱼脑细腻嫩滑,鱼肉入味浓香。款待外地来郑的朋友,这算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地方名菜了。
这正是:
煨至汤腻鱼头耙,
酒香醰醰胶口滑。
推杯换盏成一乐,
邻桌正把川普骂!
今天是2019年5月7日。我是瓦尔特,我在记录着郑州的点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