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郑州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专访海康威视毕会娟:AI Cloud两周年,坚持“专注”与“开放”

2019/11/17 7:44:36发布155次查看

2017年10月28日,深圳安博会正式开幕的前夕,海康威视召开了一场名为“ai+:洞察行业、助力变革”的主题论坛。正是在这个论坛上,海康威视重磅发布了hikvision ai cloud理念。
两年后,同样是在10月28日,同样是在深圳安博会,海康威视交出了hikvision ai cloud落地两周年的“答卷”。
这份“答卷”里有什么?
“实实在在的产品、解决方案,还有与具体行业结合的案例。”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、首席架构师毕会娟在接受亿欧智慧城市采访时这样回答道。
从“单点智能”到系统化满足用户需求结合具体场景,强调自己的ai落地能力,是这两年来各个安防厂商的标准动作。
ai的“进场”让安防行业热闹了起来。一方面,对安防行业而言,ai带来的智能化浪潮,是继数字化、网络化后的又一次机遇;对于ai企业而言,安防则是最能体现自身能力的场景。
一时之间,算法精度的比拼、ai新品的迭代,让人眼花缭乱。但是,当新鲜感过去后,行业不得不回归到最“质朴”的问题上来——这些东西有什么用、该怎么用。
在这股智能化的浪潮中,海康威视同样是ai的坚定拥抱者。但与不少ai企业稍有差别的是,海康威视一直都是ai坚定的实践者。
在ai浪潮全方位到来之前,海康威视就已经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有较全面的布局。
2013年,海康威视开始深度学习的技术布局;2014年成立海康威视研究院,专注于感知、智能分析、云存储、云计算及视频大数据研究。
在产品方面,从2015年开始,海康威视就陆续推出结构化服务器、智能摄像机、分析服务器等产品,并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反馈。
可以说,在推出hikvision ai cloud以前,海康威视的ai产品就已经能够覆盖前端和中心端,并且能够在解决方案中整合这些ai产品。
海康威视在ai的硬件布局看似已经十分完善,但为什么还要推出hikvision ai cloud?
“一位用户曾经开玩笑说,我们在生活中常说,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。那么站在系统的角度来看,凡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也都不是问题,”毕会娟说,“信息化建设是‘三分技术,七分管理’,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,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理解、对业务的理解,数据如何按需采集,各类数据如何融合、数据处理的结果如何应用等等,需要有系统的解决方案,真正实现技术的落地。”
过去,大家对ai的关注焦点,基本都落在了算法上。而算法与视频的结合,在2016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。比如,人脸识别、车牌识别等技术,已经能大量在市场上得到应用。但是,这样的应用,“是用一个技术点解决一类场景下的问题”,并不能从宏观、从系统的角度,真正为用户解决完整的业务问题。
比方说,车牌识别技术能够帮助用户,在特定的点位识别出车辆信息。但是,用户之所以想要获取车辆信息,背后的业务逻辑考虑可能十分复杂。用户可能是希望通过车牌识别,进行快捷收费;也可能是希望结合车型信息、车主信息,综合分析车辆是否“套牌”、车主是否“失驾”……
这些具体业务层的问题,显然不是算法与视频的简单结合就能解决的,用户需要的是能够高效调动所有资源,从而为具体业务降本增效的、完整的落地方案。
hikvision ai cloud的出现,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。
“海康威视当时已经能够感受到,只有算法是不够的,而是应该站在系统的角度、站在用户的视角,思考我们到底该提供什么。”毕会娟表示。
物信融合:“基因级”融合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hikvision ai cloud倡导,在物联网行业践行由边缘节点、边缘域和云中心构成的“云边融合”计算架构,实现从端到中心的“边缘计算+云计算”,真正做到让边缘感知更精准、数据汇聚更高效、多层认知更智能、分级应用更实用。
“云边融合”无疑是行业趋势。但海康威视不止一次强调,hikvision ai cloud不是简单的“云+边”,也不是若干个“小云”汇聚到“大云”,而是“解决从边到云所带来的应用、数据处理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架构。”
hikvision ai cloud是一个理念,是一套框架,也是一套软件实现。如果觉得hikvision ai cloud“不好理解”,那么可以从“两池一库四平台”的能力中,窥探hikvision ai cloud的逻辑。
“两池”是计算存储资源池、数据资源池,“一库”是算法仓库,“四平台”是资源管理调度平台、数据资源平台、智能应用平台、运维服务平台。
“两池一库四平台”的核心能力,包括“资源可调度”和“数据可融合”。
“资源可调度”,即在当前算力有限的情况下,把算力优先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。比如,在交通压力大时候,可以优先把算力调度到交通的卡口;当安防压力大时,可以把算力调整到安防的点位上。此外,算法仓库还支持第三方厂商算法调用,用户能根据场景应用,按需调度、灵活编排。
算力算法资源的按需调度,能够让ai从“可用”,变成“好用”;数据的按需汇聚和融合关联,则能够提升数据应用价值。
过去,视频数据只是被感知、被采集,却没有被很好地处理和应用。所谓数据的应用,不是简单的“识别”,或者是“结构化”,而是能将感知的数据与用户信息网中的数据打通,与具体业务中的数据相结合,碰撞挖掘出新的价值。
这也就是海康威视提出的“物信融合”的概念。
简单地说,物信融合就是把智能物联网的数据,与具体业务中信息网的数据相融合。
毕会娟告诉亿欧智慧城市,从技术上,海康威视的平台看上去只是打破了网络之间的壁垒,但从数据的维度来看,“我们能让两边都看懂数据,通过数据融合、碰撞,给用户产生更多价值。”
以火灾为例,智能物联网中的视频图像、温度、声音,甚至是空气污染构成的数据,能够根据火灾应急处理的业务需要快速整合。另一方面,要处理灾情,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如何调度,人员如何分配,这些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。
“这种数据的整合是基因级别的,而不是为了单个应用而整合。”毕会娟说。
如果为了应用而去整合数据,就会让一个应用只能处理一个问题,应用是相对固定和死板的,但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希望做到的,是数据和资源的按需调度,快速根据业务需要做出反应,从而为用户全方位地解决问题。
铁打的数据资源,流水的业务应用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在今年的“智涌钱塘”峰会上,海康威视不仅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,发布物信融合数据平台。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更是在演讲中提到:“海康威视已经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。”
“时代变了,”毕会娟说,“过去是应用出数据,现在是数据出应用。”这也是海康威视重视大数据的原因。
过去,用户和企业通过大量的应用,积累了海量的、多维度的数据。但当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的量级,各行各业都开始思考这些“资产”如何用起来,要更好地利用数据,就需要以应用作为载体。
“我经常说,铁打的数据资源,流水的业务应用。”毕会娟告诉亿欧智慧城市,海康威视的角色是帮用户“看好数据”、“看懂数据”,这也是“物信融合数据平台”正在做的事情。
“数据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对话的语言,”毕会娟说,“一旦我们帮用户把数据看懂了,应用很容易就能做出来。”
今年安博会上,海康威视首次发布了软件家族图谱“两池一库n平台”,包含基础软件产品、通用软件产品以及57+款行业软件产品,覆盖公共安全、交通、制造、零售、教育、物流等20余个行业,同时还覆盖了全国24个省区、近百个城市的落地案例。
以西安交警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为例,海康威视通过建立数据资源平台,完成各类物联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治理,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;建立智能应用平台,支撑各类应用快速部署,比如ar实景指挥、涉牌稽查、交通管理数据可视化等。西安交警重点打造的文艺路和未央路两条标杆示范道路,依托系统的整体能力,各类道路交通违法相比建设之初下降30%以上,路段平均通行车速提升12%以上,道路交通文明守法率提升60%以上。
关于hikvision ai cloud的进一步发展,毕会娟指出,用户需求正在从场景化的应用向系统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方向发展。未来几年,一方面,海康威视会根据用户需要帮助用户融合更多的物联网和信息网数据;另一方面,是基于大数据多维分析应用,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。
“我们研究院的一些数据挖掘工作已经在行业落地了,”毕会娟说,“现在越来越多用户认识到了认知智能的价值,我相信两年后,我们可以更多地在这个层面来’交卷’。比如在交通领域,解决的不再是简单交通违章处罚、道路控制,而是能宏观地分析整个交通态势,再综合相关各行业的数据,做好预警预测和调度管控。”
未来,坚持“专注”与“开放”不可否认的是,海康威视选择了一条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道路。
但关键在于海康威视该如何走好这条路。
从“安防企业”到“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再到“大数据公司”,伴随着海康威视一步步的业务升级,涉足的范围也越来越广,海康威视需要的是一场自内而外的变革。
2018年底,海康威视在接受机构调研时,“悄悄”公布了组织架构调整,把过去的七大行业,整合为三大事业部:针对公共安全市场的pbg、针对企业市场的ebg,以及针对渠道市场、中小企业市场的smbg。
“组织架构的调整,是为了匹配公司业务的变化。”毕会娟告诉亿欧智慧城市。
这种变化,不止体现在组织架构的整合上。在技术上,海康威视还建立了统一软件技术架构,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效率。
统一软件技术架构要解决的是产品集成统一、版本升级、重复开发等问题,通过建立统一软件技术架构,可以全面提升软件工程能力和实践,重构原有的软件研发模式,软件研发从“市场需求牵引”发展模式向“市场需求牵引与技术规划驱动相结合”的发展模式转变。
“比如,过去我们每条行业线都有综合安防产品,现在有了统一的底座后,各个行业只需要在上面加专用业务组件就可以了。”
有了统一的技术底座,海康威视就拥有了可持续地、快速地在各个行业推出高质量软件产品的能力。
“大家都觉得海康威视就是做公共安全的,但现在我们已经延伸到智慧教育、智慧旅游、智慧社区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技术底座都是同一个。我们在技术上的可扩展性,团队的’柔性再造’能力是很强的。”
海康威视的组织架构调整备受关注;海康威视如何做生态?同样引发行业关切。
“我们在‘智涌钱塘’峰会上,也反复讲生态合作的重要性。任何一个行业,都不可能靠一家或者少数几家公司,就能提供完整的服务,一定是众多厂商一起配合的。合作是必然的,只有合作才能共赢。”
过去在安防行业,厂商之间合作更多是“集成与被集成”,或者是商务层面的合作。但要在数据层面打通,并且打造综合性应用,海康威视还需要跟其他伙伴,有更深层次的结合。
打造生态也是在当前“智慧城市”建设下,大企业的标准“玩法”,很多公司都在强调自己的生态。与这些厂商相比,海康威视又将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生态?
毕会娟回答,生态不仅要说出来,还要做出来。目前,海康威视平台的每一层,都提供了丰富的接口,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基于海康威视提供的底层资源调度接口、算法接口、数据接口、应用接口,快速开发所需的应用。 合作伙伴可以在设备、数据、应用、甚至运维服务等多个层面与海康威视开展合作。
关于生态的边界,不是“非黑即白”。海康威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服务好用户,而技术如何落地的难题,全行业都在摸索,“上不碰应用,下不碰数据”的做法也许并不适用。
“如果不碰数据,就理解不了数据;如果理解不了数据,就不可能给用户提供最好的数据服务;如果完全不碰应用,就不能理解用户最切实的诉求;如果不理解用户的诉求,就没办法更好地支持合作伙伴做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。所以海康威视也会做一些应用,但更多是为了能力验证,当用户有更多应用需求的时候,就会请更适合的合作伙伴来做。”
“行业的问题没那么简单,不是给合作伙伴提供三五个接口就能解决问题。要在产品、服务、方案、培训等各个层面不断深化合作。”毕会娟补充道。
除此之外,海康威视在升级之路上,还面临着经济环境变化、国际局势动荡、市场竞争加剧等大大小小的风险,但毕会娟认为,越是面对复杂的局势,就越是要用简单的方式去应对。
“一方面,我们会专注,继续做好擅长的事情;另一方面,我们会坚持从产品、服务和方案各个层次的开放。只要坚持好’专注’和’开放’,一定能应对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局面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来源亿欧,经亿欧授权发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作者:唐钰婷来源:亿欧

郑州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